當地時間5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成功接收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
子彈庫帛書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戰國帛書,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于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史、思想史研究都是不可忽視的源頭,價值巨大、無可替代。流失海外79年,5月16日,這批國之瑰寶終于回歸。
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婚喪嫁娶
這是“生活的百科全書”
隨著各項交接工作完畢,國家文物局正式接收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流失海外79年,這批國之瑰寶,即將踏上重歸故國的行程,我們也用鏡頭第一次全面拍到了它的真容。
通過北京大學李零教授長達45年的研究,現在,已明確國寶文物子彈庫帛書分三卷,第一卷為“四時令”,第二卷為“五行令”,第三卷為“攻守占”。第一卷相對完整,第二、三卷為大小不一的殘片。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到目前為止,集中出土帛書只有兩次,一次是馬王堆帛書,一次是子彈庫帛書。馬王堆帛書晚,是西漢帛書。子彈庫帛書是現在最早的唯一的戰國帛書,它們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帛書的內容都是跟中國古代的術數有關系,是屬于術數類的文獻。
已知唯一戰國帛書 承載中國悠久思想文化
本次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月名圖”和寫在“月名圖”下面的文字。墨書文字字體較小,寫在紅色欄格內,內容是按五行講四時十二月的宜忌。李零教授介紹,我國古代的五行時令,把一年三百六十日分為木、火、土、金、水五段,每段七十二天,按五行分出三十個節氣。五行令與四時令曾并行于先秦兩漢,此后逐漸被遺忘。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恰好這個子彈庫帛書兩種時令都有,這不是很好嘛。子彈庫帛書第二卷雖然是殘片,但是也非常寶貴。
本次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三卷“攻守占”,同樣為殘片,依稀可辨的墨書字體,比第一卷第二卷略大,文字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順時針排列,轉圈抄寫在絲綢四面,上有若干標注干支的紅折角,內容為戰爭軍事中攻城、守城的方向宜忌和日辰宜忌。比如,東方部分記述,如有一顆流星劃過天空,一定要入城,入城要從東方入,入城后,要居中央,以對付四方諸侯;南方部分則記述,守城之日從乙酉到己卯。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中國古代的選擇術,一個很重要的是兵家要用這個東西,類似于這樣的軍事技術,我們古代叫兵陰陽家,帛書第三卷就是屬于這個內容。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婚喪嫁娶和各種各樣的行為,都可以放到選擇術里,簡直是一個生活的百科全書。
尚未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一卷“四時令”,相對完整,寫在一件長47厘米、寬38.7厘米的絲綢上。分甲、乙、丙三篇,三篇文字相互顛倒,轉圈書寫轉圈閱讀,李零教授認為,這種布局體現著陰陽交錯、四時流轉這一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內容上,甲篇講歲;乙篇講四時,以“曰故”二字也就是“在很久以前”開始,論及寒氣熱氣定陰陽,伏羲女媧孕育四子執掌四時,以及宇宙毀滅重建后祝融、共工重建春夏秋冬四時秩序的神話故事。外圈的丙篇,講每個月做事的宜忌,彩繪十二月神圖和居于四角的擎天神木與文字緊密排布。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西方有一個很有名的古書,就是死海文書,它是關系到基督教、猶太教宗教信仰方面的一個重要文書,如果做一個比較,死海文書的年代要比子彈庫帛書晚一百多年。子彈庫帛書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意義絕不亞于死海文書在西方的重要性,它關系到中國的知識系統,中國人對宇宙、當時的日常生活各個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文獻。
國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副主任 朱曄: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從來沒有一件中國文物,像子彈庫帛書這樣,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共同關注,并且對它的研究是歷久不衰的。
位于長沙的原湖南設計勘察院宿舍,新中國成立前,是長沙子彈庫所在地。1942年,子彈庫帛書就是在這一帶的一座戰國楚墓中被盜掘出土。長期研究后,李零教授指出,子彈庫帛書盛放在竹笈內隨葬入土。被盜掘出土后幾經輾轉,連同竹笈殘件一起,于1946年流失美國。
1973年,這座楚墓考古發掘重啟,又出土了極為珍貴的“人物御龍帛畫”,這幅帛畫是目前僅有的兩幅戰國帛畫之一,從另一個角度再次說明,子彈庫帛書的價值無與倫比。
流失海外后,只有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后人捐贈的一枚帛書殘片留在國內,于1997年入藏湖南博物院,同“人物御龍帛畫”一起安放在庫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等待與流失的殘片團圓璧合。
幾經輾轉
流失海外79載
子彈庫帛書第二卷和第三卷,16日回歸,而第一卷的追索工作正在進行中。三卷帛書之所以沒能一起回歸祖國,與它在美國的流轉經歷密切相關。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這批帛書是發現于長沙東南郊的一個叫子彈庫的小地方,這是一個小地名,中國考古界習慣用出土發現的地點,來命名這些考古發現,所以我們今天叫子彈庫帛書。
抗日戰爭長沙第三次和第四次會戰之間,出現了較長的間歇期,趁著防御工事修建之際,長沙發生多起盜墓事件,就在此時,子彈庫帛書被從一座楚墓中盜掘出土,這一年是1942年。出土后幾經輾轉,被當時的古董商蔡季襄收購,第一卷也被裝裱起來。依據蔡季襄回憶檔案,1946年6月,受美國情報機關派遣入華的美國人柯強,以拍攝帛書紅外線照片為由,托人將帛書帶至美國。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先是由舒爾特斯,一個美國空軍的軍官帶到美國,放在堪薩斯的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從那個地方一會兒送到福格博物館,一會兒送到大都會博物館,進行各種檢測、照相各種工作。
由于當時美國各界對帛書的價值認識不足,柯強未能將帛書賣出。此后,帛書第一卷被借存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而二、三卷曾借存在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1964年帛書第一卷借存到期,柯強將其售出,1966年被賽克勒醫生購得。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我們原來都不知道這個二、三卷在哪里,其實是被柯強放在鞋盒子里面,他一直存在華盛頓特區,就像我們現在銀行存東西。1992年,他把帛書二、三卷給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但是這個捐獻是“匿名捐獻”。無論是研究也好,展出也好,都不要說這是柯強收藏的,他不愿意別人知道他的名字。
分開借存、分別處置,給我國追索帛書徒增難度。1987年賽克勒醫生去世后,帛書第一卷最終歸賽克勒基金會持有。柯強所謂匿名“捐贈”的帛書第二、三卷,為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也就是現在的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持有。
如今,第二卷第三卷,先期歸來。
子彈庫帛書,好久不見
子彈庫帛書,我們7月見!
子彈庫帛書,距今約2300年,每一個文字、每一幅圖都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結晶,彌足珍貴。它是一件時代的見證、思想的留影,讓我們理解遠去的時代,更明白文脈傳承下,何以現在、何以未來。
流失79年,這份國之瑰寶,真的是好久不見。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本次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第三卷,將在北京時間5月18日凌晨乘機抵達北京,7月在國家博物館首次面向公眾展出。
國之瑰寶——帛書,我們很快見!
(總臺央視記者 艾達 張立雷 王帥 劉旭 白帆)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6-81.html流失海外79載國寶終歸 原來你是這樣的帛書!
相關文章:
治愈系早安心語朋友圈10-05
開業大吉祝詞08-21
人生如下棋感悟世間百態的美文07-05
營業中心營業員工作計劃01-02
軟件工程師工作計劃12-05
最新居委會年終工作總結匯報 居委會年終工作總結(七篇)09-02
不打架的保證書11-19
投資委托協議書11-02
護士工作隨筆感想01-30
長跑運動會廣播稿09-12
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個人簡歷08-31
名著《故鄉》讀書心得07-26
釣魚英語日記01-13
狗的童話作文01-10
節日活動作文11-22
中秋節五年級作文250字09-20
浙江2024高考化學賦分表 2024年各省高考狀元盤點09-07
《田野上的白發》閱讀練習及答案11-16
幼兒園小班安全優秀教案《預防拐賣》含反思07-27
幼兒園防火應急預案01-30
成熟個性朋友圈文案09-28
世界微笑日宣傳標語07-27
初一學生寒假社會實踐報告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