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城市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們必須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切實做好城市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城市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領導,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城市,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到2024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今天的中國,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不斷提升,一個個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星羅棋布,編織起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好圖景,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
堅守人民城市之本——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
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
“尊重城市發展規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引領城市發展的基本思想方法。
“城市和經濟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城市發展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農業用地按相應規模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的過程”“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城市規模要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感悟這些城市發展規律,人民城市理念貫穿其中。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幸福。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言語諄諄:“把讓群眾生活更舒適這一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血脈里、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重要論述中的“五個統籌”之一。創造優良人居環境,始終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
住有所居是宜居的基礎。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大力實施“安居工程”“廣廈工程”“造福工程”,改善市民居住條件。習近平同志在《福建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處理好城市建設中八個關系》,系統論述了“城市建設和改造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著眼未來,立足當前”。
在北京草廠胡同,叮囑“讓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過上現代生活”;在遼寧撫順東華園社區,了解避險搬遷安置情況,談及“我一直牽掛著資源枯竭型城市”;在重慶民主村社區,語重心長地說“黨中央很關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舊小區改造好”……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中,始終惦念群眾是否住得穩、過得安。
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不僅要解決住有所居,還得追求生態宜居。
野生鳥類再“上新”!不久前,白洋淀新發現冕柳鶯,截至今年5月,野生鳥類增加至296種,較河北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90種。
2019年1月,在雄安新區規劃展示中心,談到雄安新區下大氣力處理城和淀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時選址在這,就是考慮要保護白洋淀,而非損害白洋淀。城與淀應該是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船行淀中、人在景中,疏密有度、返璞歸真,新城與淀泊共融共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面鏡子。
“過去都是忙著搞‘路橋隧、鐵公機’,現在每個城市都很注重城市的綠化改造、生態建設,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
“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統性”;
“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
“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各方推動城市發展的積極性”。
“五個統籌”,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體現了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
“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走好城市發展之路——
“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我國城市人口規模大、資源約束強,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不能走西方城市發展的老路。
在2015年12月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什么是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精髓要義正是人民城市理念。
基本公共服務同老百姓利益息息相關。走好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推進人民城市建設,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處理好一些基本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城市理念,提供了一把蘊含科學辯證法的“鑰匙”。
比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關系。
大中小城市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就業、教育、醫療等存在較大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互聯互通,提高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特別是發展好教育和醫療,增強中小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
這些年,河北與京津共建多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京津專家的問診服務;300多所京津中小學與河北開展合作辦學,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均等、更有溫度,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再如,本地居民和外來人口的關系。
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這些都是我國推進城鎮化要解決的任務。
“好啊!扎根,落戶,發展。”2023年在上海考察時,聽聞外來務工青年在出租房社區住得好,想“在這里安個家”,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說,“你們也是上海的建設者、貢獻者,所以上海也要關心你們。”
“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我們的社會主義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總書記語重心長,“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住房的多樣化、多元化需求,確保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
2016年至2024年,全國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3835萬套,幫助1億多群眾解決住房困難問題。目前,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現行標準規定的81項服務項目中,已有62項實現了常住地提供。
不分地域、不分城鄉、不分人群,公共服務更加均衡、更加優質,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截至2023年末,全國城市數量達到694個,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有29個,超過1000萬的城市有11個;
2023年地級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77.0萬億元,貢獻了61.1%的國內生產總值,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釋放城市消費活力;
2013年至2023年,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超1.4億人;
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的落戶限制基本取消,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顯著提升;
…………
一組組數據,成為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生動注腳;一項項舉措,傳遞人民城市的溫度。
把握城市工作之重——
“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
城市工作千頭萬緒,是一個系統工程。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細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務,是城市工作的重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你們這么多城市、這么多人口,是怎么管的?’我說,我們每一個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就是把管理職能分解到方方面面。系統性管理,各負其責,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曾談到同外國政要的一次對話。
對于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書記非常關注,“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
科學化,突破口在哪?“堅持規劃先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過,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忌諱。
“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再開始建設”“精心推進不留歷史遺憾”“著力打造一個沒有‘城市病’的未來之城”。謀定而后動,起始之初的兩年時間,雄安幾乎未動一磚一瓦。
如今,地上、地下、“云上”日新月異,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正逐步成為現實,“15分鐘生活圈”、社區食堂、智慧養老驛站等設施便民利民……從“一張白紙”起步,“未來之城”拔節生長。
“城市不是靠口號建成的”“有了符合實際的定位,才會有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這樣的城市工作理念,在30多年前的一份戰略設想中也能看到。
在福州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主持編制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分3年、8年、20年提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和步驟措施等,讓榕城大地迎來滄桑巨變。習近平同志在序言中寫道,“今天,我們是站在創造未來的源頭上”。
精細化,路徑在哪?“下好‘繡花’功夫”。
“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的“繡花”妙喻,蘊含統籌兼顧、系統施策的科學方法論。
精細化治理,需從房前屋后實事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基層事務很繁雜,“繡花”功夫如何見實效?
總書記給出答案:“城市政府應該從‘劃槳人’轉變為‘掌舵人’,同市場、企業、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務、承擔社會責任”“激發全社會活力,群眾的事同群眾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參與”“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
在北京,創新探索“接訴即辦”等做法,12345在上一年度訴求大數據基礎上,算出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痛點、治理堵點。
在深圳,龍華區搭建“鄰里議事廳”,舉辦“流水茶席”等鄰里茶話會,解決群眾訴求和意見。
“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
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這些“接地氣、聚民智”的探索,不斷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路徑。
智慧化,助力在哪?“強化數字賦能”。
重慶,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龐大復雜的運行系統,考驗著現代化治理水平。
2024年4月,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重慶的“城市大腦”。在這里,水、電、橋、隧、軌道、管網等各項城市體征指標均已接入,能對城市運行風險智能感知,輔助城市管理決策。
總書記強調:“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預案、精準管控、快速反應,有效處置各類事態,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
在杭州,指出“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在深圳,勉勵“發揮深圳信息產業發展優勢,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對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思考良多。
規劃科學、治理精細、管理智慧,著眼大格局、干在細微處,更多城市“繡”出自己的品質品牌。
傳承城市文化之魂——
“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古人講,“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愛護城市文化遺產,保留中華文化基因,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分量很重。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州,城市“開發”與“拆建”熱情高漲,位于三坊七巷的林覺民故居岌岌可危。緊急關頭,一位福州市政協委員寫信給新任市委書記習近平。得知這一消息,習近平同志立刻要求暫緩拆遷。
“要在我們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護、修復、利用搞好,不僅不能讓它們受到破壞,而且還要讓它更加增輝添彩,傳給后代。”文物工作現場辦公會上,習近平同志的話振聾發聵。
跨越30年,三坊七巷再次迎來了珍愛它的老朋友。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參觀嚴復故居,強調“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新和舊、拆與留,考驗的是歷史遠見。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告誡:“我們的城市有許多歷史記憶,特別是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城區,是最寶貴的東西,不能因為浮躁、無知而破壞掉。”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叮囑:“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完整交給后人。”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考驗的是統籌眼光。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
“要珍惜和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能搞過度修繕、過度開發,盡可能保留歷史原貌”;
“統籌好旅游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
從廣州永慶坊到上海黃浦江,從潮州古城到平遙老街,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城市歷史文脈賡續傳承指明方向、提出要求。
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如今,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4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80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近1300片歷史文化街區、6.8萬處歷史建筑,構成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載體,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人民城市理念貫穿于“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映照于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一座座人民之城、幸福之城、活力之城,正成為億萬人民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美好家園。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6-3584.html“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城市理念引領城市發展
相關文章:
火熱來襲!已有超40部影片鎖定暑期檔05-28
經典每日早安QQ問候語04-07
教育的名言11-30
描述溫柔的句子11-13
中國醫師節祝福朋友圈簡短文案08-23
小學社團的活動總結07-05
消防宣傳日活動方案怎么寫12-25
小學校讀書活動總結10-15
休閑體育專業職業規劃書08-17
老公認錯的保證書08-23
冬至校園廣播稿12-14
實用面試邀請函11-02
元旦小學作文300字02-19
學院獎學金申請書09-28
以平凡為話題高中作文900字07-29
《頭腦特工隊2》電影觀后感07-23
江西衛生職業學院單招專業有哪些?09-29
謎底是樹的謎語08-16
青春的詩歌08-10
西餐服務的基本禮儀11-23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素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