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原文、翻譯及賞析
《七律長征》原文、翻譯及賞析1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注釋】
“遠征”:指紅軍長征。
“只等閑”:看作平常事,毫不畏懼。
“五嶺逶迤騰細浪”:五嶺山脈那樣崎嶇,在紅軍眼中如同細浪般微小。
“烏蒙磅礴走泥丸”:烏蒙山那樣龐大,在紅軍腳下卻如泥丸般迅速走過。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的水拍打著兩岸的懸崖,帶來了溫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大渡橋上的鐵索橫懸在空中,顯得森寒而凌厲。
“三軍過后盡開顏”:三軍過后,全都露出歡顏。
“岷山千里雪”:指岷山的千里雪景。
七律?長征原文,譯文,注釋,拼音,賞析拼音解讀:
《qī lǜ ?zhǎng zhēng 》
hóng jun1 bú pà yuǎn zhēng nán ,wàn shuǐ qiān shān zhī děng xián 。
wǔ lǐng wēi yǐ téng xì làng ,wū méng páng bó zǒu ní wán 。
jīn shā shuǐ pāi yún yá nuǎn ,dà dù qiáo héng tiě suǒ hán 。
gèng xǐ mín shān qiān lǐ xuě ,sān jun1 guò hòu jìn kāi yán 。
相關翻譯
紅軍全然不懼長征的困難與艱辛,把翻越千山萬水看作是微不足道的細浪。
五嶺山脈那樣崎嶇,在紅軍眼中如同細浪般微小,烏蒙山那樣龐大,在紅軍腳下卻如泥丸般迅速走過。
金沙江的水拍打著兩岸的懸崖,帶來了溫暖,大渡橋上的鐵索橫懸在空中,顯得森寒而凌厲。
最欣喜的是岷山的千里雪,三軍過后,全都露出了歡顏。
相關賞析
《七律?長征》是一首描寫紅軍長征的詩歌,通過對長征途中的重重困難和險阻的描繪,展示了紅軍指戰員的英勇無畏和堅定樂觀的精神風貌。
詩歌的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高度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以及指戰員們克服困難的堅定信念和勇氣。接下來的四句,通過對五嶺、烏蒙、金沙江、大渡橋等地理景物的的一系列形象描繪,展示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種種艱難困苦,但同時也凸顯了指戰員的英勇無畏和堅定樂觀的精神風貌。
詩歌的末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表達了紅軍在跨越岷山后的喜悅和樂觀,同時也體現了三軍指戰員們在長征途中的團結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整首詩歌氣勢磅礴、格調雄渾,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通過描繪長征途中的種種艱難險阻,展示了紅軍指戰員們的英勇無畏和堅定樂觀的精神風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仰和對紅軍的深厚感情。
《七律長征》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wēi]迤[yí]騰細浪,烏蒙磅[pang]礴[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字詞注釋:
長征: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的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陜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于在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史稱“長征”。
難:艱難險阻。
等閑:不怕困難,不可阻止。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紅軍長征使曾經過此。
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細浪:山勢連綿起伏,就像水中的“細浪”一樣。
烏蒙:山名。
泥丸:小泥球。這里指烏蒙山像小泥球。
金沙:金沙江,是長江上游。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暖: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的歡快心情。
大渡橋:指四川省西部瀘定縣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中國西部大山。位于甘肅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三軍: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和四方面軍的合稱。
盡:全部。
顏:笑臉。
白話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云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后個個笑逐顏開。
作者簡介: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作品賞析: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這首七律是作于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后,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后,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笔茁撻_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币宦撌菍懮?,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五嶺山脈彎彎曲曲,高高矮矮,綿延千里,“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亙,在紅軍看來,也不過是騰躍著的細小的波浪。高大的烏蒙山脈也不過是往后滾動的小泥球。這是多么新穎的比喻!由此,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夸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币宦撌菍懰彩菍懠t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于川、滇、黔邊境。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于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國軍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拔鍘X”“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笔菍κ茁摰幕貞?。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案病背猩衔亩鴣?,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紅軍又翻岷山,進陜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后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F。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七律長征》原文、翻譯及賞析3
作品簡介《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仡欓L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
作品原文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作品注釋
⑴七律: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崎L征: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的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陜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于在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
?、请y:艱難險阻。
⑷等閑:不怕困難,不可阻止。
?、晌鍘X: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叔藻疲盒稳莸缆?、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思毨耍鹤髡咦葬專骸鞍焉奖茸鳌毨恕?、‘泥丸’,是‘等閑’之意。”
?、虨趺桑荷矫?。烏蒙山,在貴州西部與云南東北部的交界處,北臨金沙江,山勢陡峭。1935年4月,紅軍長征經過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說險峻的烏蒙山在紅軍戰士的腳下,就像是一個小泥球一樣。
⑽金沙:金沙江,指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紅軍曾強渡云南省祿勸縣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懸崖峭壁,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樣。(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學者指為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的歡快心情,也有學者說意思為直譯后的溫暖。)
?、写蠖蓸颍褐杆拇ㄊ∥鞑繛o定縣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谚F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液河吧鋽橙说睦淇崤c形勢的嚴峻。
?、俞海╩ín)山:中國西部大山。位于甘肅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東南走向。西北接西傾山,南與邛崍山相連。包括甘肅南部的迭山,甘肅、四川邊境的摩天嶺。
?、匀姡鹤髡咦宰ⅲ骸凹t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
?、毡M開顏:紅軍的長征到達目的地了,他們取得了勝利,所以個個都笑逐顏開。
作品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云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后個個笑逐顏開。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于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后,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后,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镀呗?長征》寫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作品鑒賞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爸坏乳e”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于股掌的統帥風度?!爸弧奔訌娏藞远ǖ恼Z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首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該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該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于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于寸心的詩情。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币宦撌菍懮?,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前兩句是全詩的總綱,由三、四句開始是分述,也是對前兩句的具體描寫。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五嶺山脈彎彎曲曲,高高矮矮,綿延千里,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亙,在紅軍看來,也不過是騰躍著的細小的波浪。高大的烏蒙山脈也不過是往后滾動的小泥球。這是多么新穎的比喻!把起伏綿延的五嶺山脈這樣的龐然大物也為翻騰著的細小的波浪,把那樣高大的烏蒙山脈比作在腳下滾動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張已極。通過兩組極大于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夸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币宦撌菍懰?,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于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么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于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國軍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激動;“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于其中,顯無窮之趣于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紅軍又翻岷山,進陜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氨M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后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F。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作品點評
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慶振軒和閻軍在《毛澤東詩詞全集輯注》中談到《七律?長征》時說:“李白《戰城南》: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是因為長征萬里,歷盡艱險,過了岷山,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主要著作《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毛澤東詩詞》(共43首)。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24-1171.html《七律長征》原文、翻譯及賞析
相關文章: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12-28
《贈黎安二生序》文言文翻譯12-07
高興的近義詞和反義詞07-20
夏天的經典語句11-16
情感美文:懷念初戀10-19
倉庫工作月總結與計劃12-11
商業計劃書模板范文08-15
清明節祭祀祖先發言稿04-07
畢業教育實習心得02-26
入職培訓心得感受簡短09-18
安全生產標準化培訓心得體會09-09
哈爾濱亞洲冬季運動會開幕式觀后感02-12
春游初二作文10-19
小學作文五年級08-17
雪橇犬TK作文600字07-26
運城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什么樣的院校?10-09
廊坊新世紀中學有清真食堂嗎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