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項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這些成果分別揭示了月背巖漿活動、月球古磁場、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征,首次讓人們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謎提供了關鍵證據,更刷新了人類對太陽系天體演化的認知框架。
——校準“月背時鐘”。嫦娥六號從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帶回的1935.3克樣品,首次證實月背采樣區分別在約42億年前和28億年前經歷了兩期不同的玄武質火山活動,表明月背的火山活動時間跨度廣泛,整體上比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采樣揭示的約20億年前的巖漿活動更老。
——捕捉“月球心跳”。研究團隊首次獲得月背古磁場數據,發現月球磁場強度可能在28億年前發生過反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福元解釋:“這顛覆了磁場單調衰減的傳統認知。”
——揭示“月幔沙漠”。研究表明,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構造單元之一,直徑約2500千米,該撞擊坑形成的能量大約相當于原子彈爆炸的萬億倍。通過研究,科學家首次獲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發現其顯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內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發現“撞擊化石”。團隊在月背發現新型巖石——南極-艾特肯撞擊熔巖,吳福元形容:“這是巨型撞擊制造的‘時間膠囊’,為研究類地天體撞擊效應提供了絕佳樣本。”
2024年9月24日,科研人員在月球樣品實驗室的解封操作臺上處理嫦娥六號月球樣品。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嫦娥六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填補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月球背面最重要的地質單元就是南極-艾特肯盆地,這種大型撞擊到底對月球演化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是月球科學的一級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獻華表示,這次的系列成果首次系統揭示了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的效應,這既是本次嫦娥六號研究的核心亮點,也是未來月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當前,月球樣品研究進入“嫦娥時代”。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表示,中國探月工程的成功是科學與工程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隨著更多“一手數據”獲取,中國行星科學將從“跟跑”邁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引領。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的壯舉。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關鋒表示,這些成果對月球演化理論提出了新認知。
希望更多的科學家利用中國月球與深空探測任務獲取的地外樣品和科學數據,取得更多成果、更多發現,造福人類社會,拓展人類文明。
策劃:陳芳
記者:胡喆、劉禎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6-3265.html新華鮮報丨月球樣品又有新發現!嫦娥六號揭示月背演化密碼
相關文章:
大學生教師實習工作總結12-06
全民國防教育日活動工作總結09-15
行政后勤半年度工作總結(6篇)08-09
法院個人委托書10-26
學生會個人簡歷及工作經驗09-27
環保演講稿08-02
以未來的汽車為話題的作文04-22
游樂園一日游作文400字02-19
初二期末考試優秀作文600字01-07
三年級寫元旦的作文300字12-14
2024年襄陽科技職業學院在貴州招生情況03-03
良耜原文-良耜-翻譯-賞析01-30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09-24
學校六一文藝匯演安全的應急預案05-26
歡迎新生入學的歡迎詞08-31
大學生服裝消費調查報告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