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征文800字(精選1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征文吧,征文要求篇段合乎格式,字數合乎規定。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征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征文8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征文 1
《偷影子的人》我一口氣讀了兩遍,時隔三天,又一字一句重讀了兩遍。每次讀都沉浸在故事的氛圍里,仿佛自己的影子也被那個帶點憂愁又有點悲痛的瘦弱的小男孩偷了去。
這是一部法國的暢銷書,“銷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還快!”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在這本讓人著迷的書里,從一個人的童年寫起,筆尖上流淌著緩緩的憂傷和人世間無法扯斷的愛。就像看見了一塊糖,想吃又無法放進嘴里,憂愁一絲絲,一縷縷,像一根扯不完的線。讀者的心也沒著沒落地懸起放下,又懸起,就這樣在凹凸的小路上不息地奔跑著。
小說很是奇幻,一個瘦弱的小男孩,在學校常被大個子同學欺負,而他卻有超乎尋常的天賦――可以和別人的影子交談,可以知道深藏在別人心底的秘密。小男孩從這里一步一步往前走,作者把這個奇幻的空間,在鋪滿亂石子的路上左拐右彎,一筆筆勾勒出人間的美和真。
小男孩似乎沒有名字,連他所在的城市也是這樣。一個不被人瞧上一眼的小男孩,就這樣被馬克?李維放到了無限的.空間里,任憑他游走。小男孩并不快樂,爸爸離開了媽媽,連個人影也見不到。他沒有玩伴,彷徨無助地生活在那個不見名字的城市里。
爸爸離媽媽而去,這成了小男孩甩不掉的創口。小男孩的童年在散不去的陰影里緩緩抖動,唯有媽媽,把能夠表達的愛,一點點傾注到他的身上。他沒有關注到媽媽在一點點老去,心里蓄滿了對媽媽的愛,卻一直沒有表達出來,直到媽媽病逝。這段傷感的親情,作家的筆下沒有生出花朵,留下了算是不小的遺憾,也留給讀者慢慢品讀。
小男孩一點點在長大,他總算踩進了愛情的溫情里,愛情也成了整個故事的一抹亮色,照進了有點傷痛又總不順遂的男孩的生命中。蘇菲是個好女孩,在和蘇菲的相戀相知中,男孩沒有迷失自己。某個燦爛的夏天,男孩在海邊邂逅了一位又聾又啞的可蕾兒,一個會用風箏寫出“我愛你”的女孩。可蕾兒凝視著會偷影子的男孩,在紙上寫出:“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里,我都會一直想著你。”男孩的影子一點點清晰起來。會偷影子的人雖然也被蘇菲愛慕著,但他該放手時沒有遲疑,終于收獲了自己的另一段最真和最美的愛情,擁有了真正的幸福。“太陽升起,我們的影子肩并肩拖長在人行道上。突然,我看到我的影子傾身,親吻了可蕾兒的影子。于是,無視于我的羞澀,我摘下眼鏡,模仿影子的動作。就在這個早晨,遠方防波堤旁的小小廢棄燈塔里,塔燈仿佛又開始轉動,而回憶的影子正低低向我述說這一切。”這些文字美極了,作者用此段結尾,小說在溫情的笑靨里結束,讓人感到無比溫暖。
書中,一個瘦弱的小男孩,總是站在別人背后,試著成為別人的心靈伙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這部法國小說,讓我們看到了不離不棄的友情,還看到了催人淚下的親情和浪漫感人的愛情,每個尋常的片刻,都是最珍貴的記憶拼圖。小說通篇文字清新,極具畫面感,大大小小的故事感情交織,奇幻又純真,滲透著許多道理和哲理,讀起來特美,特感人。
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征文 2
當初接觸這本書并不是因為“村上春樹”這個名字,而是我的偶像梁朝偉提到了這本《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這是一本村上的文集,其中,有故事,有寓言,有的像感想,有的像速寫;有驚險,有苦惱,有深沉,但都是關于一些小人物的作品。
看村上的文字常常會不經意地一笑,那微笑掛在嘴邊不忍放下,直到從書中的情節中抽離出自己,那些故事很普通很實在,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也或許講的就是你的故事。
當然,上述觀點是我新近重讀這本書時感受到的。第一次閱讀還是在我14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對于村上的文字真是不懂,我總是想在其文字背后找到他真正想表述的意思,可他的文字很迷幻,像在捉迷藏,我捉不住。于是,讓這本書不見天日了好久。但很奇怪的是,我一見到晴朗的日子,吃到意大利面,看到袋鼠,就會想起村上文集中的《四月一個晴朗的早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意大利面條年》和《袋鼠假日》。可能這就是村上的魅力吧,就算我看得多不在意,都會不經意地想起。
當我再次打開這本書時,我發現其中的文章內容雖各不一樣,但總會有一些觸碰內心的美妙瞬間。以“很久很久以前”開始,而以“你不覺得這是個感傷的`故事嗎”結束,向自認為百分百的女孩講述一個遺憾的愛情故事;今天約的女孩沒有出現,晚上卻想起打電話告訴她要注意安全,天黑不要乘坐附近的出租車,因為司機是個吸血鬼,其打電話的真正意圖是想打聽女孩今天到底干嗎去了;因為自己愛的人的朋友今天婚禮,不得不去參加,即使困得在喝湯時就險些睡了過去……多么微小的細節,多么美好的一瞬間,都在村上的眼里。
我們為什么不能像村上一樣觀察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細節呢?而總是抱怨所謂的黑色星期一,討論著今天的不順心明天的不確定。可能因為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壓力,我們都變得勞碌了。因此,每天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穿插于各個路口之間,低頭奔走著。可能忽略了出門鄰居的一個問好,陌生人遞上的一個微笑。而時常會聽到一些評論:現在的人際關系都變得冷淡了,是真的變淡了呢還是你根本沒有去經營呢?其實有的時候生活中的美并不是愣生生擺在那里讓你看的,恰恰在于你去觀察、創造。
就算是一個陰雨綿綿的天氣,我也會讓我的心情擺脫那個低沉的空氣,放上一張好久沒聽過的CD,重溫一下當年與朋友們K歌的情形;看看茁壯生長的植物是不是還再需要一些水的滋潤;就算拿著相機對著鏡子自拍留下的不也是一堆古靈精怪的最真實的自己嗎?對了,還有村上的書在手邊,它讓我更愛生活,更真實地認識到:只要一點點用心,一點點留意,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絲絲暖意,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耐心觀察、體會、創造。
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征文 3
大人們常常說我們這一代大城市里的中學生真苦:居住在高樓大廈的“鴿子窩”中,回到家后幾乎沒有玩耍的伙伴,而且,每天還要面對似乎永遠做不完的作業,從來不知道童年的樂趣是什么。
我倒不這么看。雖然我無法切身感受父輩童年的無憂無慮,但我覺得自己的童年同樣充滿了快樂。尤其當你將煩人的作業暫時丟開,一個人躺在床上看上一會兒書的時候,真是
最大的享受,也是放松精神的最好方式。所以,這幾年我好像看了不少文學類的書,什么《哈里?波特》,什么《少年文學》,什么世界名著,還有秦文君系列小說等等,從中獲得不少樂趣、知識和道理。但是,今年3月媽媽給我買的一本《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卻是那么的不同,似乎從心靈深處震撼了我。那以后的很多天,我的腦海里總是出現卓婭和舒拉的形象。
我這本《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是北京出版社出的“世界少年文學精選”系列中的.一本。它是一個發生在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著名故事。法西斯德國對蘇聯突然發動的戰爭,打破了卓婭一家的平靜生活。僅僅16歲的女孩卓婭告別母親和弟弟舒拉,投身到抗擊法西斯的戰爭中去,她參加游擊隊,深入敵人后方,破壞敵人的補給線,不幸被捕。面對法西斯的嚴刑拷打,卓婭堅貞不屈,視死如歸,最后被敵人絞死,犧牲時只有18歲。卓婭的英勇無畏,激勵起更多的蘇聯兒女投身到反法西斯的戰爭中去,弟弟舒拉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在姐姐犧牲之后,告別母親,參加紅軍勇敢作戰,屢立戰功。就在法西斯德國即將投降的前夕,舒拉壯烈犧牲。而《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一書的原作者就是這兩位少年英雄的母親。
看過那么多小說,只有這次我哭了。不光是悲傷,更多是悲壯,是感動,是感慨。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在祖國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原本屬于大人的責任,并在戰爭中,成長、成熟、成人,最終成為英雄。而他們的母親同樣值得敬佩。在忍受了失去親人的巨大痛苦后,這位偉大的母親,化悲痛為力量,用心靈之筆,繪出已不僅僅屬于她個人的一雙英雄兒女。也正是她的書,讓卓婭和舒拉不僅長留前蘇聯,也永存全世界。我從中讀出:愛國、勇敢、正義、付出,不管到何時都是做人的標準和人生的幸福。而對于回到現實的我來講:努力、認真、信念、理想,也許是我在平凡而漫長的學習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品格。我慶幸我生長在一個和平、富裕的年代。盡管它沒有卓婭和舒拉那樣非凡,也沒有父輩那樣愜意,但我們卻擁有更多的知識和力量。
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征文 4
在意大利,有一本孩子們必讀的書,這本書就是《愛的教育》。《愛的教育》采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叫恩利科的小孩的成長故事,記錄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也是我最感動的一本書。
對祖國的`愛
“把你們的錢拿回去!”孩子輕蔑地說道,他猛地把頭從鋪位的簾子中間伸出來,“我不接受那些侮辱我的祖國的人的施舍。”
這是一位非常貧窮的小孩說出來的話,是多么理直氣壯。是的,每個人應該愛國,這個孩子雖然沒有錢,卻有著一顆愛國心。有的人可能會被金錢誘惑而出賣自己的國家,有的人可能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而出賣自己的國家,但是這個貧窮的小孩卻不是這樣,他根本不屑那些侮辱他國家的人的施舍。而我們也要時刻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成為國家的“保護者”。
對父母的愛
“然而醫生打了個手勢,讓他站起來,說道:‘起來!是你這位英勇的孩子,救了你母親的生命!’
當我讀到這里時,我十分感動,這個男孩為了自己的母親,竟然步行從亞平寧山脈走到了安第斯山脈,一路上,他經歷了千辛萬苦,這是一種多么巨大的愛呀!這時,我便想到了我的母親,她為我付出了的太多了,但我拿什么來回報她呢?想到這我十分慚愧。
對朋友的愛
“我想讓他也來,我想讓他一塊兒吃午餐,因為我想讓他高興一次――可憐的波列科西,他是那么善良,那么勇敢!”
在別人眼中,波列科西是淘氣、說謊的壞孩子,但是在恩利科的的眼中,他卻是善良、勇敢的孩子,只因恩利科用友愛的眼光來看待他。看到這里我就想“我們能像這樣用友愛的眼光看待班級的同學嗎?我們會嘲笑那些有殘疾的同學嗎?”我相信,只要人人都多一點愛,我們的班級就會充滿和諧與歡樂!
這就是我最感動的一本書給我的啟示,讓我們去愛每一個人,讓愛在世間彌漫!
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征文 5
我最感動一本書是《湯姆叔叔的小屋》。
《湯姆叔叔的小屋》這本書中的主人公湯姆是一個黑人。當時,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野蠻使他沒有了人身自由權,白人把他當奴隸用。而奴隸大部分的生活是沉浸在痛苦之中的,湯姆也不例外。湯姆的原債主因負債累累,所以迫不得已把湯姆賣掉了,后來湯姆救了一個落水的小女孩,而那女孩的父親圣?克萊亞就把湯姆買下來了。對待他很好。可惜好人不長命,圣?克萊亞在一次勸架中死于非命,湯姆的寧靜生活又被打破了,他落到了殘暴的莊園主雷格手中,在暴力的虐待之下,湯姆叔叔永遠的長眠了。
湯姆叔叔所表現出來的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忠厚老實,對自己人生的卻沒能把握得住,最終卻因為自己的.善良慘死毒手。不過湯姆叔叔用他的實際行動感動了喬治,讓他最終決定給所有的奴隸以自由,奴隸們最終迎來了自己的光明。他的死給我們的啟示是:任何一件事情不管它有多么困難,只要盡全力去做就一定能夠成功。
奴隸制度在任何地方都是傷天害理、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制度。有事不勝數的黑人販子只顧自己發家致富,而不顧黑人的死活,他們把黑人當奴隸,認為他們沒有思維,只能聽天由命,是天生的勞動者,在奴隸市場上,販子拷打黑人的事情比比皆是。黑人被賣到好一些的人手里,日子會過得好些,如果遇到沒有人性的人手中就會苦不堪言,早晚心力交瘁而死。
書里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喬治。喬治是一個“二毛子”(混血兒)。他靠著自己的努力,拼了出去。獲得最終的自由,這個人為受壓迫黑人指明了一條路,只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獲得自由。《湯姆叔叔的小屋》告訴人們:奴隸要想實現自由之理想,必須憑借自身的力量,抗爭一切專制和殘暴。而逆來順受和虔誠的基督教精神合而為一的“湯姆叔叔主義”絕對無法從根本上拯救黑奴。
這就是我最感動一本書,我深深的為湯姆的善良所感動,這本書也不斷激勵我要為了自己的人生而不斷努力。
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征文 6
我最感動的一本書鹽城市初級中學 初一( 3 )班 顧品正說起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可謂家喻戶曉,這部書我的父親已經看了許多遍,爸爸看完了推薦給我看,在現在這個時代仍有著較大的吸引力。那么,它到底有什么吸引力,能使我們一代又一代人都從中獲取那位主人公的精神呢?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前蘇聯著名的布爾什維克作家。他生于 1904 年,去世于 1936 年,自他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問世以來,他就同書中的保爾柯察金一樣,成了世界上千千萬萬有志者青年的朋友和楷模。 1904 年,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烏克蘭的一個貧苦工人家庭,在他的一生中,他艱苦奮斗,長期堅持,在共產主義事業的大浪中前進,貢獻了自己的一切,正如同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說的那句話一樣:“只要心臟還沒有停止跳動,就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對黨有用的人。”
保爾柯察金是他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所樹立的主要光輝形象。他是一個自覺的、無私的和熱于奉獻的革命戰士,總是把黨和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為一名革命戰士,保爾柯查金經受住了各種各樣的殘酷考驗。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前,他寧死也不服從;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他總是那么地英勇善戰;在與令人絕望的'病魔的斗爭中,他更是多次令死神鎩羽而歸,創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跡。可以說,保爾以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崇高的道德風尚、高昂的戰斗激情和頑強的生命活力,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其實,“保爾?柯察金”這一英雄形象也是奧斯特洛夫斯基一生的寫照。
作者把自己作為主人公的原型,難道這是意味著是自傳嗎?不,在他看來:“我這個長篇小說首先是一部意術作品,在這個長篇小說里我使用了虛構的權利。”
對我們而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僅僅是一部長篇小說,我們更能從其中明白生活的道理,能從中感悟生命的艱強,能從中知道人生的意義,也能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翻開這本書,你一定能夠從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征文 7
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世界,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
我不久前有機會看《傲慢與偏見》,但說句心里話,當時我并不認為這本書有多好:語言如此貧乏,故事又無激動人心之處,怎么會成為世界名著呢?
偶然的一次,我閑來無事,就花了一些睡覺時間將它看完,于是對它的看法大為改觀。一部好的小說應當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風貌,就這一點而言,此書也表現得相當成功。讀了這本書,頭腦中不難形成當時歐洲女性社會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