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墻成語故事
禍起蕭墻成語故事1
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參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先王曾經任命顓臾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么干,我們兩人都不想呢。”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把它占領,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說:“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借口的態度。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你們倆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墻里面。”
后來,人們用這一典故表示內部禍亂之意,《后漢書》中就引用了這一典故:“此皆釁發蕭墻,而禍延四海也。”
禍起蕭墻成語故事2
【注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典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論語?季氏》
【釋義】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指禍亂發生在家里。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內亂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同室操戈、蕭墻之禍、尺布斗粟
【反義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同韻詞】拘俗守常、龍飛鳳翔、紛紛洋洋、狐埋狐揚、龍戰玄黃、騎鶴上揚、愁多夜長、問道于盲、平平常常、動靜有常......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墻了。”
【示例】不照這么辦法,恐禍起蕭墻,勢且波及全國,總統不如通權達變,暫歇風潮為是。★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回
禍起蕭墻成語故事3
成語禍起蕭墻出處:
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季氏》。
禍起蕭墻
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季氏》。
春秋時,魯國自魯文公后,即由季孫氏執政。到魯哀公時的季康子,名位雖是卿大夫,實際權勢之大,早已超出國君之上。當時的費邑是季康子的私邑,他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漢權力,想攻伐附近的顓臾,把它吞并過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