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翻譯及賞析
《臨江仙》翻譯及賞析 篇1
原文:
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寒。
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
最是繁絲搖落后,轉教人憶春山。
湔裙夢斷續應難。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譯文:
柳絮楊花隨風飄到哪里去了呢?原來是被冬日的積雪冰層、嚴寒的風所摧殘了,五更時這株柳樹只顯得凄冷蕭疏。皎潔的明月無私普照,無論柳樹稀疏還是繁茂,都把自己的光芒給了它。
特別是在這柳絲搖落的時候,我更免不了回憶起當年的那個女子。如今斯人已逝,即使夢里相見,可慰相思,但好夢易斷,斷夢難續。遂將愁思寄給西風,可是,再強勁的西風也吹不散我眉間緊鎖的不盡憂愁。
注釋:
臨江仙:雙調小令,唐教坊曲。《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
層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無力臉色難看的樣子: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關:這里是關切、關懷之意。
最是:特別是。
繁絲:指柳絲的繁茂。這兩句里的“柳絲”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這里指代亡妻。
湔(jiān)裙夢斷:意思是涉水相會的夢斷了。湔裙,濺濕了衣裙。
西風:從西方吹來的風。
賞析:
這是一首借詠寒柳而抒傷悼之情的詞作,納蘭在詞中詠物寫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遠,可謂是其詠物詞中的佳作,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曾這樣評價這首詞:“余最愛其《臨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言中有物,幾令人感激涕零,納蘭詞亦以此篇為壓卷。”
“飛絮飛花何處是”,詠柳詠柳,開門見山:柳絮呀,隨風飄到哪里去了呢?花兒呀,隨風飄到哪里去了呢?――咦,說柳絮自然應該,畢竟是詠柳,可這個”花兒”是從哪里出來的呢?誰見過柳樹開花呢?明明是詠柳,怎么突然出來個楊花呢?的確,楊樹、柳樹本是兩種不同的樹,但由于它們的種子楊花和柳絮都帶有白絮能飛,飛絮期又基本相同,因此楊花和柳絮在古典詩詞中常常被認為是代表同一個意象,而納蘭在這里用到“楊花”的意象,估計是想要造成疊音的聲音效果。除了造成疊音的聲音效果之外,還因為楊花作為詩詞當中的一個意象符號,獨有一些復雜的含義。
“疏疏一樹五更寒”,“疏疏一樹”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意象,此時交迭在一起,卻把夜闌、更殘、輕寒這些意象付諸于柳樹身上,使柳樹獲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樹更加順理成章地成為詞人的情感投射的客體。
“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遞進一層,似在說明月無私,不論柳樹是繁茂還是蕭疏,都一般照耀,一般關懷。貌似在寫明月,實則是容若自況:柳樹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減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愛;伊人就算永訣,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絲搖落后,轉教人憶春山”,下片轉折,由柳樹而及女子,由當下而及回憶,是說:最是在柳絲搖落的時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當年的那個女子。
春山,作為詩詞中一個常見的意象,既可以實指春色中的山巒,也可以比喻為女子的眉毛。宋詞有“眉掃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掃”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畫眼的可愛的梳妝動作。春山既然可以比喻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稱,容若這里便是此意。由柳葉的形態聯想到蛾眉的妙曼,聯想到心愛的女子,曾經的故事。接下來仍是追憶那位女子,即“湔裙夢斷續應難”。湔,這里是洗的意思。舊日風俗,三月三日上巳節,女人們相約一同到水邊洗衣,以為這樣可以除掉晦氣。上巳節和清明節隔得不遠,所以穆修有詩說“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連”。這種戶外聚眾的日子往往提供給了男男女女們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約會的機會。
這是一首詠物詞,詠的是寒柳。
“飛絮飛花何處是”,詠柳詠柳,開門見山:柳絮呀,隨風飄到哪里去了呢?花兒呀,隨風飄到哪里去了呢?――咦,說柳絮自然應該,畢竟是詠柳,可這個”花兒”是從哪里出來的呢?誰見過柳樹開花呢?
明明是詠柳,怎么突然出來個揚花呢?正確的答案是:楊花和柳絮其實都是一回事,都是柳樹上飄飛的那種一團一團的白色絨毛,現在還是很常見的。
柳絮為什么又叫楊花呢?這是子從父姓,因為柳樹有個別名叫“楊柳”。
“飛絮飛花何處是”,其實就是“飛絮何處是”,但這里特別用了“飛花”的意象,除了造成疊音的聲音效果之外,還因為楊花作為詩詞當中的一個意象符號,獨有一些復雜的含義。
楊花是一個飄零無助的意象。傳說,楊花如果飄落到水中,就會化為浮萍。這個傳說細想一下是非常凄涼的,因為楊花本身就是飄零無根之物,好容易在水里落了腳,卻又化為浮萍,依然是個飄零無根之物。“飄零無根”至此便有了一種宿命的悲劇感。
看,柳絮(楊花),其命運即便終于能擺脫飄泊無根,也只是淪落泥濘而已,益發可悲。――當然,這都只是附著在柳絮(楊花)之上的文學意象,如果從科學角度說,柳絮其實是柳樹的種子,被絨毛包裹著隨風飄飛,找地方去生根發芽、孕育新生去了。
“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容若發問柳絮飄飛生涯的命運歸屬,自問自答說“層冰積雪摧殘”,意思是和“已作沾泥絮”差不多的,只是,“層冰積雪”也是個由來有自的文學符號,在字面意思之外還有其特定的所指。
“層冰積雪”,語出《楚辭?招魂》:“層冰峨峨,積雪千里”,如果聯系一下《招魂》的上下文,意義就更加明確了:
魂兮歸來,北方不可以止些。
層冰峨峨,積雪千里些。
歸來歸來,不可以久兮。
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
那么,如果把“飛絮飛花何處是”與“層冰積雪摧殘”在《招魂》上下文的背景里聯系起來,就會讀出新的一層意思:柳絮離開了柳樹的懷抱,如同魂魄一般散漫地飛向極北極北的天堂,可那里太寒太冷了呀,為什么你不回來呢?――這時候再來聯系一下詞題的“寒柳”,詠的是“柳”,為的是“留”。這首詞的主題至此而明朗,兩個字悼亡。
“疏疏一樹五更寒”,“疏疏一樹”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意象,此時交迭在一起,卻把夜闌、更殘、輕寒這些意象付諸于柳樹身上,使柳樹獲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樹更加順理成章地成為詞人的情感投射的客體。
“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遞進一層,似在說明月無私,不論柳樹是繁茂還是蕭疏,都一般照耀,一般關懷。貌似在寫明月,實則是容若自況:柳樹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減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愛;伊人就算永訣,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絲搖落后,轉教人憶春山”,下片轉折,由柳樹而及女子,由當下而及回憶,是說:最是在柳絲搖落的時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當年的那個女子。
春山,作為詩詞中一個常見的意象,既可以實指春色中的山巒,也可以比喻為女子的眉毛。宋詞有“眉掃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掃”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畫眼的可愛的梳妝動作。春山既然可以比喻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稱,容若這里便是此意。由柳葉的形態聯想到蛾眉的妙曼,聯想到心愛的女子,曾經的故事……
接下來仍是追憶那位女子,即“湔裙夢斷續應難”。
湔jian,這里是洗的意思。舊日風俗,三月三日上巳節,女人們相約一同到水邊洗衣,以為這樣可以除掉晦氣。上巳節和清明節隔得不遠,所以穆修有詩說“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連”。這種戶外聚眾的日子往往提供給了男男女女們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約會的機會。
這首詞,曾被那位對納蘭詞評價不高的陳廷焯贊為納蘭詞中的壓卷之作,不知道容若聽到了會不會高興一些呢?無論如何,“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都是性靈之句,非摯情摯性之奇男子無以得之。
納蘭何以有此“憔悴也相關”,“西風多少恨”的傷感情調?清朝氣數正旺盛,卻有此醒人氣的詞人和詞作,真是可悲可嘆可欽啊!
這首作品是納蘭集中得后人推譽最力的佳作之一,不但多種選集闌入,陳廷焯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幾令人感激涕零”之“壓卷之作”的崇高評價。“壓卷”與否姑且不置論,“言之有物”則可以作點簡單分析。
詠物為古典詩詞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殼,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質,是核心。所以詠物之作要求摹寫神理而不能徒賦形體,同時還要不粘不離,保持一個恰好的分寸。以此繩衡這首小詞,在“層冰積雪摧殘”、“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等句刻畫出那婀娜楊柳的“寒意”之外,詞人更著重“摧殘”、“憔悴”、“夢斷”、“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的情感的抒寫,亦將他復雜凄咽的內心感受特別深曲又特別準確地傳遞出來。寫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謂“言之有物”。
還要深思一層,“言之有物”之“物”究竟能否落實呢?有文章指出這首詞借詠柳而寄寓對亡妻的哀思,實亦即悼亡之作。作為一種猜測容或可以,但作為學術研究,在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其妻逝世之后的情況下,則不可以武斷地這樣定論。如果說里面寄托有納蘭一貫婉轉哀涼的身世之感,那也就足夠了。
《臨江仙》翻譯及賞析 篇2
《臨江仙?探梅》作者為宋代詩人、文學家辛棄疾。其古詩全文如下:
老去惜花心已懶,愛梅猶繞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帶溪云。醉中渾不記,歸路月黃昏。
「前言」
《臨江仙?探梅》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辛棄疾閑居帶湖十年,十年的帶湖平居生活對于一位抱著壯志雄心的磊落英豪來說,是多么漫長而痛苦的消磨,尤其是他這樣一位從年少時起就矢志收復河山,金戈鐵馬踏遍塞北江南的豪杰,長時間的困頓不起,大志難伸,正值壯年卻只能與鷗鷺為伴,山水遣懷,不由得心灰意懶,只得從雪梅那里尋找到精神和人格的寄托,于醉酒和自然美景中求得片時的陶樂。《臨江仙?探梅》即是他這種心境和意識的流露。
「注釋」
①此閑居帶湖之作。 詠梅而扣住一個“探”字。惜花心懶而獨愛梅者,梅花先于眾芳,更冰姿玉肌,獨立不阿。此詠梅而寫人,譏嘲世俗而自抒懷抱。下片因愛梅而賦清新之詩,由“流水帶溪云”,至“歸路月黃昏”,足見探梅之時久,愛梅之情深。
②心已懶:情意已減退。
③“一枝”三句:一枝江梅報春,帶著傲霜耐雪的.神韻。玉溪:謂溪水似玉般的潔白晶瑩。
④剩向:盡向。餐秀色:秀色可餐,極贊婦女容色之美,也可用以形容山川秀麗,此取后義。著句:寫詩句。渠:他(方言),此即指梅。
⑤“竹根”三句:貪賞梅花,醉中不覺時已向晚,月迷歸路。渾:全。
「翻譯」
已經有些年邁,有心愛惜花,可心已懶散,卻獨喜歡那江村邊圍繞的梅花。一枝花點破玉溪的春天。梅花沒有一般的春花鮮艷嬌嫩的樣子,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韻。奈何只剩下青山欣賞這樣的秀麗景色,為它(梅花)寫些清新的詩句。水從竹根流過,溪水纏綿似云。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渾然忘記了時間,歸家時已是月上柳梢,時已黃昏了。
「賞析」
上片頭兩句一上來就表明了近來的心境和態度:已經不大愛惜花朵了,但還愛那幾枝猶繞江村的梅花。下三句寫梅在冰雪嚴寒中的風骨和姿態,詠梅而又詠己,于雪梅中可見人的精神品格。下片筆意一轉,梅傲霜雪,卻只能獨守空寒,實際上是說自己處江湖之遠,既不能解廟堂之憂,又不能戎馬倥傯馳騁沙場;為消磨無可奈何之日,只好寄情山水秀色,尋醉于杯酒之間。心中有無限感慨許多無奈,反而以他言含蓄表出,既是詞家妙手,也是愁郁心情的表達。詞末數句寫景寫意境寫情懷,用語著筆極為流暢自然,有美有閑,是很可以咀嚼的。修竹菁菁,溪水左右流過,映帶著天上的云彩,多么美的一軸畫卷!出游興盡,醉酒歸來時已是黃昏月上柳梢頭,但都渾然不記得了,一種忘情忘懷的境界悄然而出。
《臨江仙》翻譯及賞析 篇3
賞析
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長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莊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時忘卻營營”,也是化用《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本是說,一個人的形體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賦與,此身非人所自有。為人當守本分,保其生機;不要因世事而思慮百端,隨其周旋忙碌。蘇軾政治上受大挫折,憂懼苦惱,向道家思想尋求超脫之方。這兩句頗富哲理的議論,飽含著詞人切身的感受,帶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發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以議論為詞,化用哲學語言入詞,沖破了傳統詞的清規戒律,擴大了詞的表現力。這種語言上的特色正表現出詞人的獨特個性。正如前人所說。東坡“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