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日期間,外骨骼機器人在安徽黃山、山東泰山、陜西華山等景區大出風頭,登山者穿戴后步履輕快,輕松登頂,外骨骼機器人獲得“懶人爬山神器”美稱。此后,外骨骼機器人概念股在資本市場上受到追捧。不過,隨著外骨骼機器人逐步滲透日常生活,其大規模商業化仍面臨技術瓶頸與市場考驗。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外骨骼機器人產業正處于商業化臨界點,需在人機協同技術、輕量化材料、提升續航能力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實現突破。
風口將至
“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可穿戴設備,它既具備外骨骼的輔助增強功能,又融合了機器人的自主或半自主控制能力,能輔助行動障礙者,也可增強健康人群運動能力。”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周迪表示,近年來,該領域技術加速迭代,應用場景從工業、醫療向消費級市場延展。
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是行業先行者之一。2021年,其首款產品“C1 Pro”在泰山試點運營,早期20公斤的笨重設計曾遭到市場冷遇。“我們通過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與人工智能算法精準識別步態,重量大幅降至1.8公斤,用戶體驗感顯著提升。”公司創始人余運波表示,今年“五一”假日期間,肯綮科技在泰山投放的500臺新一代產品“π”實現滿負荷運營,目前運營點延伸到了全國范圍內的10多家景區。
除了肯綮科技,還有多家企業創新成果顯著。杭州智元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出的外骨骼機器人“踏山”,采用多模態數據融合技術和生長型運動控制算法,通過學習用戶習慣,實現越用越貼合的個性化體驗;長沙優龍機器人有限公司的“游龍”則在岳麓山、衡山完成相關試驗。
除戶外運動外,外骨骼機器人已滲透工業、軍事、應急救援及養老領域。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表示,在工業領域,生產線上的工作人員穿戴上肢外骨骼機器人以后可大幅提升裝配效率;在軍事領域,外骨骼機器人可提升士兵單兵負重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在應急救援領域,消防員穿戴外骨骼機器人可攜帶重型裝備攀爬高樓;在養老護理領域,外骨骼機器人已進入部分社區試點,輔助失能老人實現獨立行走。
有機構預測,2025年至2028年是外骨骼機器人產業的高速增長階段,預估3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7.7%,2028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58億美元。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分析,2025年中國外骨骼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42億元,2023年至2028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50%。
難題待解
2025年被業界視為外骨骼機器人產業的破局之年,但產業鏈企業還需要在人機協同、輕量化、續航能力、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續解題,才能推動外骨骼機器人真正走向廣闊的消費級應用場景。
高性能、低功耗的芯片是外骨骼機器人的“大腦”。國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葉艷桃表示,此前,公司推出的微控制器產品已在外骨骼機器人領域實現批量出貨。為了滿足外骨骼機器人在復雜場景下的功能需求,公司最近發布的高性能微控制器N32H7系列芯片,采用雙核架構,可提升計算能力和處理效率,能夠支持端側輕量級機器學習算法,為實現電機自適應控制提供算力。
材料作為外骨骼機器人的“筋骨”,其輕量化程度是外骨骼機器人能否被市場接受的關鍵。外骨骼機器人的材料從初期的金屬材料逐步演化為新型材料,如何讓其變得更加柔性和輕巧,是當前不少企業努力的方向。比如,浙江精工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碳纖維材料領域,公司研發團隊正在對髖關節外骨骼助力機器人進行商業化應用場景的調試測試等工作。
電池是外骨骼機器人的“能量塊”。外骨骼機器人對電池產品要求嚴苛。目前外骨骼機器人續航能力普遍為幾個小時,而理想續航能力需要達到1天甚至數天,并且電池重量有待進一步減輕。目前,電池企業正加速尋求技術突破。以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其團隊在高比能、高倍率的高鎳三元正極等領域深入研究,致力于實現用更小體積和更輕重量提供更多能量。
此外,降低價格是推動外骨骼機器人普及的關鍵。“相較于應用在專業領域的產品,走向生活場景的消費級外骨骼機器人在智能性、輕便性方面都面臨更高要求,現階段生產成本仍然較高。只有依托人工智能技術、芯片技術、新材料技術、動力電池技術的全方位革新突破,才能推動產業走向規?;档统杀?。目前外骨骼機器人在景區主要以租賃形式提供給游客,這類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也有利于推動產業發展。”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說。
多方合力
除了市場發力,政策的支持也有力引導產業加快發展。2023年1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印發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積極推動外骨骼機器人、養老護理機器人等在養老服務場景的應用驗證。同年10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攻關“機器體”關鍵技術群,突破輕量化骨骼、高強度本體結構、高精度傳感等技術。
多地也陸續出臺支持外骨骼機器人發展的政策。2024年11月份,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上海市發展醫學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廣外骨骼等康復機器人、中醫針灸推拿機器人等外治設備。2025年5月份,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8部門印發的《四川省腦機接口及人機交互產業攻堅突破行動計劃(2025—2030年)》提出,加快推動人機協同外骨骼、觸覺反饋手套、AR智能眼鏡等規?;a應用。
在資本市場,外骨骼機器人賽道投融資熱度持續高漲。今年5月份,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獲得上海彬復卿云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和上海國儀福光智造私募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投資。自2018年成立以來,該公司已累計完成5輪融資。同樣在今年5月份,優龍機器人也宣布完成數千萬元級戰略融資,本輪投資由湖南長沙市屬國資平臺——長沙城市發展集團旗下領新基金獨家注資,將重點支持優龍機器人在深化研發、產線擴建、場景開拓三大方向升級。
產業合作層面,在產業鏈各環節企業發揮所長的同時,跨界合作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探路者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12月份發布了下肢外骨骼戶外智能裝備,目前正處于系統化研發階段。探路者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持續深化產學研合作,不僅與北京新興東方航空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在可穿戴外骨骼產品方面深入合作,還與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在智能穿戴設備領域的技術開發、產品定義、生態構建等方面展開合作。
“在政策、資本、企業的合力推進下,外骨骼機器人正向消費端逐步滲透。”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丁臻宇表示,未來,外骨骼機器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科技普惠人類的核心載體之一。
今年“五一”假日期間,外骨骼機器人在安徽黃山、山東泰山、陜西華山等景區大出風頭,登山者穿戴后步履輕快,輕松登頂,外骨骼機器人獲得“懶人爬山神器”美稱。此后,外骨骼機器人概念股在資本市場上受到追捧。不過,隨著外骨骼機器人逐步滲透日常生活,其大規模商業化仍面臨技術瓶頸與市場考驗。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外骨骼機器人產業正處于商業化臨界點,需在人機協同技術、輕量化材料、提升續航能力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實現突破。
風口將至
“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可穿戴設備,它既具備外骨骼的輔助增強功能,又融合了機器人的自主或半自主控制能力,能輔助行動障礙者,也可增強健康人群運動能力。”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周迪表示,近年來,該領域技術加速迭代,應用場景從工業、醫療向消費級市場延展。
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是行業先行者之一。2021年,其首款產品“C1 Pro”在泰山試點運營,早期20公斤的笨重設計曾遭到市場冷遇。“我們通過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與人工智能算法精準識別步態,重量大幅降至1.8公斤,用戶體驗感顯著提升。”公司創始人余運波表示,今年“五一”假日期間,肯綮科技在泰山投放的500臺新一代產品“π”實現滿負荷運營,目前運營點延伸到了全國范圍內的10多家景區。
除了肯綮科技,還有多家企業創新成果顯著。杭州智元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出的外骨骼機器人“踏山”,采用多模態數據融合技術和生長型運動控制算法,通過學習用戶習慣,實現越用越貼合的個性化體驗;長沙優龍機器人有限公司的“游龍”則在岳麓山、衡山完成相關試驗。
除戶外運動外,外骨骼機器人已滲透工業、軍事、應急救援及養老領域。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表示,在工業領域,生產線上的工作人員穿戴上肢外骨骼機器人以后可大幅提升裝配效率;在軍事領域,外骨骼機器人可提升士兵單兵負重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在應急救援領域,消防員穿戴外骨骼機器人可攜帶重型裝備攀爬高樓;在養老護理領域,外骨骼機器人已進入部分社區試點,輔助失能老人實現獨立行走。
有機構預測,2025年至2028年是外骨骼機器人產業的高速增長階段,預估3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7.7%,2028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58億美元。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分析,2025年中國外骨骼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42億元,2023年至2028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50%。
難題待解
2025年被業界視為外骨骼機器人產業的破局之年,但產業鏈企業還需要在人機協同、輕量化、續航能力、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續解題,才能推動外骨骼機器人真正走向廣闊的消費級應用場景。
高性能、低功耗的芯片是外骨骼機器人的“大腦”。國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葉艷桃表示,此前,公司推出的微控制器產品已在外骨骼機器人領域實現批量出貨。為了滿足外骨骼機器人在復雜場景下的功能需求,公司最近發布的高性能微控制器N32H7系列芯片,采用雙核架構,可提升計算能力和處理效率,能夠支持端側輕量級機器學習算法,為實現電機自適應控制提供算力。
材料作為外骨骼機器人的“筋骨”,其輕量化程度是外骨骼機器人能否被市場接受的關鍵。外骨骼機器人的材料從初期的金屬材料逐步演化為新型材料,如何讓其變得更加柔性和輕巧,是當前不少企業努力的方向。比如,浙江精工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碳纖維材料領域,公司研發團隊正在對髖關節外骨骼助力機器人進行商業化應用場景的調試測試等工作。
電池是外骨骼機器人的“能量塊”。外骨骼機器人對電池產品要求嚴苛。目前外骨骼機器人續航能力普遍為幾個小時,而理想續航能力需要達到1天甚至數天,并且電池重量有待進一步減輕。目前,電池企業正加速尋求技術突破。以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其團隊在高比能、高倍率的高鎳三元正極等領域深入研究,致力于實現用更小體積和更輕重量提供更多能量。
此外,降低價格是推動外骨骼機器人普及的關鍵。“相較于應用在專業領域的產品,走向生活場景的消費級外骨骼機器人在智能性、輕便性方面都面臨更高要求,現階段生產成本仍然較高。只有依托人工智能技術、芯片技術、新材料技術、動力電池技術的全方位革新突破,才能推動產業走向規模化,降低成本。目前外骨骼機器人在景區主要以租賃形式提供給游客,這類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也有利于推動產業發展。”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說。
多方合力
除了市場發力,政策的支持也有力引導產業加快發展。2023年1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印發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積極推動外骨骼機器人、養老護理機器人等在養老服務場景的應用驗證。同年10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攻關“機器體”關鍵技術群,突破輕量化骨骼、高強度本體結構、高精度傳感等技術。
多地也陸續出臺支持外骨骼機器人發展的政策。2024年11月份,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上海市發展醫學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廣外骨骼等康復機器人、中醫針灸推拿機器人等外治設備。2025年5月份,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8部門印發的《四川省腦機接口及人機交互產業攻堅突破行動計劃(2025—2030年)》提出,加快推動人機協同外骨骼、觸覺反饋手套、AR智能眼鏡等規模化生產應用。
在資本市場,外骨骼機器人賽道投融資熱度持續高漲。今年5月份,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獲得上海彬復卿云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和上海國儀福光智造私募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投資。自2018年成立以來,該公司已累計完成5輪融資。同樣在今年5月份,優龍機器人也宣布完成數千萬元級戰略融資,本輪投資由湖南長沙市屬國資平臺——長沙城市發展集團旗下領新基金獨家注資,將重點支持優龍機器人在深化研發、產線擴建、場景開拓三大方向升級。
產業合作層面,在產業鏈各環節企業發揮所長的同時,跨界合作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探路者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12月份發布了下肢外骨骼戶外智能裝備,目前正處于系統化研發階段。探路者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持續深化產學研合作,不僅與北京新興東方航空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在可穿戴外骨骼產品方面深入合作,還與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在智能穿戴設備領域的技術開發、產品定義、生態構建等方面展開合作。
“在政策、資本、企業的合力推進下,外骨骼機器人正向消費端逐步滲透。”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丁臻宇表示,未來,外骨骼機器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科技普惠人類的核心載體之一。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6-521.html外骨骼機器人從概念走向生活
相關文章:
隨筆:中秋節里憶童年12-14
期中隨筆11-09
美好的早安朋友圈問候語09-14
醫學實習個人總結11-29
前臺年終總結10-18
最新科教工作總結簡報(三篇)09-13
車輛合伙經營協議01-30
支教活動策劃書09-20
名人有感作文01-19
二十四節氣之大雪廣播稿12-07
優秀員工對新員工發言稿08-10
校園景物初中作文02-19
我的寒假英語日記帶翻譯12-05
放鞭炮作文200字11-18
以關注為話題的600字作文11-09
為什么選擇幼師這個職業10-23
2024下半年甘肅省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準考證打印時間及入口(9月9日-15日)08-03
智慧詩歌08-16